1 沈阳市交通概况及交通需求特性
1.1 沈阳市交通概况
截至2018年末,沈阳市全市常住人口831.6万人,户籍人口746 万人,其中市区人口601.4 万人。市域面积1.29 万km2,市区面积3 471 km2,中心城区(四环路内)面积1 353 km2,建成区面积553 km2。2018 年全年实现GDP 6 292.4 亿元,财政收入720.6 亿元。
由图1 可以看出,沈阳市近十年汽车保有量年增长率基本不低于10%,2018 年沈阳市汽车保有量为229.8 万辆,千人汽车保有量276 辆。
图1 沈阳汽车保有量增长情况
沈阳市目前公交线路总数为314 条,地铁开通运营共3 条,分别为1 号、2 号、9 号线,在建地铁共2 条,分别为4 号、10 号线,预计2019 年底3号线开工建设。
1.2 现状交通需求特性
沈阳市居民出行方式主要包括步行、自行车、公交(含班车)、小汽车(含出租车与私人汽车)、有轨电车、地铁等方式。沈阳市目前对货车运营管理较为严格,高峰期城区主次干道货车基本禁行,所以目前对交通影响最大的就是小汽车的出行方式。
居民出行目的主要包括工作、生活、购物及日常活动。对比城市早晚高峰的拥堵效应,工作通勤是沈阳市目前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大要素。
从图2、图3 可以明显看出,沈阳市全目的出行与通勤出行距离大于4 km 以上的人群占比均超过50%,而这部分人群的出行基本都需要通过公共交通与小汽车来实现。
图2 全目的出行距离比例
图3 不同通勤的出行距离比例
2 沈阳市城市交通状态及原因分析
2.1 现状交通拥堵状态
沈阳市目前交通拥堵有明显峰谷现象,早晚高峰拥堵严重。全市交通拥堵节点较为分散,但主要拥堵节点基本都位于城市快速路或者城市主干路上,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最后造成区域严重拥堵。拥堵节点主要表现在:
(1)跨铁路道口。沈阳市区主要有京哈铁路、沈大铁路、沈吉铁路、沈丹铁路、沈山铁路、苏抚支线及哈大高铁7 条铁路干线通过。
(2)跨河流通道。沈阳市区主要有浑河、南运河、新开河、卫工明渠、细河等河流。
(3)快速路与主干路交叉处、快速路交织段范围。
(4)道路瓶颈点。部分交通量较大的主次干路平交路口。
(5)各中小学、各医院、重点商圈附近街区道路。
2.2 交通拥堵原因分析
结合沈阳市交通需求特性、沈阳市城市基础设施及交通现状分析,目前交通拥堵原因主要为以下5 个方面:
(1)城市空间规划布局不合理,职住分离造成大规模远距离潮汐交通。
沈阳市目前职住分离现象突出,浑南行政办公区和西部、东北部产业区吸引大量老城区通勤者,长白岛、铁西、于洪新城等高密度居住区潮汐交通现象非常严重。五爱市场、南塔鞋城、十二线、东贸路水果批发市场等多家大型物流集散需求较大的市场、企业均位于城市中心区,大量货运车流占用城市道路,加大了城区交通压力。
(2)道路基础设施先天不足。
近些年,沈阳市新建了大批快速路,但目前部分快速路还无法实现网状分布,同时受到既有城市空间限制,不同快速路系统之间的连接处无法建设大型立交来实现快速互通。现有道路路网密度较低,尤其是城市支路和背街小巷密度较低。整个沈阳市区被多条铁路、河流分解的情况较为严重,下穿铁路及跨河通道数量严重不足。
(3)公共交通分担率不高。
2018 年,沈阳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为61.29%,在出行全方式中,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仅为30.5%,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国外优秀城市相比差距更大。地铁开通3 条线路,还没有形成网络,有轨电车目前仅在浑南区运营,轨道交通无法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4)停车系统供需矛盾突出。
2018 年,沈阳市中心城区停车泊位总规模为158 万个,停车泊位数量相对于机动车总量明显不足,导致部分次干路和支路两侧停放大量车辆。次干路和支路不仅无法起到交通微循环作用,还给本就拥堵的道路增加了交通负担。停车收费价格体系不合理,大部分区域还是采用“路内低于路外、地面低于地下”的收费模式,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加剧了交通拥堵、交通秩序混乱的程度。
(5)慢行系统设施不完善。
沈阳市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具备完整的非机动车系统,但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原有自行车道基本被改造成为机动车道,普遍造成现状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共板。同时,道路两侧机动车违停现象普遍存在,行人通行空间质量和安全水平低下。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空间不连续且舒适度差,行人过街和机动车相互交织干扰问题严重,特别是沈阳中心城区主干路、火车站和主要商业区缺少立体过街设施,问题突出。
3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
交通拥堵问题归根结底是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平衡问题。目前,沈阳市早晚高峰期交通需求明显大于交通供给,如按照目前机动车增长率继续增加机动车保有量,未来交通供需不平衡问题将更加突出。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减少交通需求、增加交通供给、提高交通利用效率[1]。结合目前沈阳市交通拥堵产生的原因,提出以下建议,解决交通供需平衡问题。
(1)积极调整用地形态,推进混合用地[2]。
全面实现功能上的多中心,促进职住均衡,就近上班、就近上学、就近就医、就近购物、就近活动,建立职住均衡的样板和示范。推进中心城区大型物流企业外迁工作,促进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减少货运交通车流对城市中心区交通的干扰,建立完善的仓储式物流体系。
(2)优化道路设施,打通道路瓶颈,增加路网密度。
继续完善城市快速路系统,加强现有快速路之间的互通联系,增加跨越铁路和河流的重要通道。改造交叉口以增加通行能力,打通现有断头路,继续加大城区路网密度,尤其是街区内部的支路和背街小巷,加强微循环交通组织。
(3)大力度全环节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科学规划沈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层次和结构,促进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和慢行网络的融合,大力度实施公交优先,提供多层次的公交服务,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提高公交站点覆盖率和直达率。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尽快成网,提高轨道交通网络密度,同时结合地铁建设,在主要出入口、换乘点增设集公交、出租、社会停车场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站。
(4)加大停车位供给,规范停车秩序。
合理规划和调整既有空闲用地,增加停车位供给,尤其是公共停车位供给,满足百姓合理的停车需求。充分利用地铁大规模建设的时机,规划地铁用地,大力推进P+R 停车场的建设。在现有停车位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更需要严格规范停车管理,系统治理违法停车,提高违法成本。
(5)提供高品质的慢行系统。
重点建设和改造安全、温馨、舒适、连续的慢行道路系统,确保道路资源向绿色(公交+ 慢行)交通方式倾斜。把步行或非机动车出行作为近距离出行和公交末端出行的重要方式,优先建设道路两侧的慢行系统,同时利用滨水、绿地公园等资源完善健身休闲慢行系统。
(6)全面提高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上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主要是从硬件角度上改善交通状况,但是道路交通设施的配套建设到达一定阶段后就很难再提升,此时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则可有效改善交通环境。智能化的交通管理就是利用交通大数据对交通状态进行分析研判,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最终建设一套信息共享、科学决策、精细管理、精准服务、高效运输、主动安全的沈阳市智能管理交通系统。
(7)规范交通行为,提高文明意识。
规范人的交通出行行为是治理交通拥堵问题的治本之策。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的交通治理格局,需要全社会共同的长期的努力。当一个城市拥有功能完备、路权分明的道路系统设施,再通过严格执法,提高违法成本,规范机动车、电动车、自行车、行人的交通行为,同时通过全社会征信体系约束来提高人们的交通道德水平,这个城市的交通利用效率必将得到极大提升。
4 结语
沈阳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3],彻底解决问题是一项需要土地、规划、实施、交通及管理等行业内相关部门高度配合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应该先做好顶层设计,调整城市结构和交通结构,科学利用智能化交通管理,规范全民的交通行为,最终破解沈阳市的交通拥堵难题。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内外大型城市的成功经验,避免走弯路,提前谋划好未来沈阳市安全、舒适、快速的交通布局。
摘自:城市道桥与防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