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馆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书馆 > 技术资料 > 相关课题

泡沫轻质土顶部底基层施工工艺研究

作者:尹富秋  发布:2022/3/8  浏览:
单位:上海公路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摘 要:泡沫轻质土作为一种新型道路填筑材料,在道路结构层设计时会与普通路基有区别,在路基施工过程中会产生新的问题,同时也需要不同的施工工艺,通过对结构层的分析与试验,找出最佳施工工艺,为科学的解决泡沫轻质土顶部施工工序转换提供思路。

0 引言

泡沫轻质土作为一种新型道路填筑材料,其良好的轻质性、强度可调性、流动性、硬化后自立性等诸多优点,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泡沫轻质土的流动性会使在有纵顶坡的道路上形成台阶,泡沫轻质土的脆性不利于底基层的大型机械施工,所以非常有必要对泡沫轻质土的顶部底基层施工工艺转换进行研究。

1 结构分析

(1)顶部台阶

泡沫轻质土固有的较强的流动特性,使泡沫轻质土路基顶部无法做出纵坡及横向流水坡,泡沫轻质土的时间凝结性使其在施工时必须进行分仓分层施工,分仓大小与泡沫轻质土生产能力相匹配,并且每个区块也不能太小,一般控制在100~200 m3,层厚控制在0.3~1.0 m/ 层。道路路面的横坡在1.5~2%,纵坡在0.6~3%,每仓分块为20 m×20 m 时,泡沫轻质土顶面与设计标高会产生0~60 cm 的台阶,在局部坡率较大的地方可以通过调整分仓大小来降低台阶高度至30 cm。根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结构层用18~20 t 三轮压路机和振动村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20 cm,每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为10 cm。”泡沫轻质土顶部存在的台阶不能满足底基层二灰土摊铺与压实条件,如图1 所示。

图1 泡沫轻质土顶部台阶

(2)底基层作业

泡沫轻质土具有一定强度,顶层泡沫轻质土强度为0.8 MPa,泡沫轻质土为含有气泡的空隙结构,具有脆性,在进行底基层施工时会有较重载重汽车行使在泡沫轻质土顶部,载重汽车的行驶对泡沫轻质土台阶处的损伤最大,容易造成台阶棱角破碎。路面结构施工工艺:路面结构层施工均为大型机械设备,重载车辆能否可以上泡沫轻质土路面施工,多重的车辆可以上路面施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施工,对泡沫轻质土顶面会产生多大的破坏影响,均需要进行实地的试验后方可确定。通过试验找出一个对泡沫轻质土影响最小,成本最低、工艺成熟的施工方式,进而推广。

根据道路底基层施工的常规方法考虑,主要有4 种方法:(1)路拌法底基层;(2)厂拌法底基层;(3)混凝土结构调坡;(4)水稳调坡。

2 泡沫轻质土载荷试验

底基层施工,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与工艺均需满足重载车辆行走的要求,土方运输车辆以及碾压设备均会对泡沫轻质土顶部质量产生影响,需要通过试验与计算确定载重汽车上路对泡沫轻质土的影响程度。

路床基部位泡沫轻质土强度为0.8 MPa,根据泡沫轻质土强度检测其实际强度均在0.9~1.0 MPa,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现场试验用车辆为双桥前4 后8 轮式载重汽车,其对应的载重量为:

0.8 MPa ×(0.3×0.2×4+0. 6×0.2×4)m2=0.576 MN=57.6 t

理论计算泡沫轻质土顶采用双桥前4 后8 轮式载重汽车至少可以承载57.6 t。

现场试验车辆总重52 t,采用直行前进后退,以及转向两种方式对泡沫轻质土顶面进行载荷试验,现场试验照片如图2 所示。

图2 泡沫轻质土顶载重试验

该仓泡沫轻质土施工时间已满1 个月,试验车辆直行上泡沫轻质土顶面对车辙进行观察与测量,泡沫轻质土顶面无明显压痕,无法测量车辙深度。

试验车辆转向时前轮外泡沫轻质土表面有轻微破损,未发现泡沫轻质土顶部有裂纹产生,泡沫轻质土顶面可以行走重载车辆。

根据试验泡沫轻质土顶部直接行走52 t 载车车辆未对泡沫轻质土采用明显破坏。设计在泡沫轻质土顶面设置有一层防水土工布与土工格栅,会对泡沫轻质土有一重保护,车辆在上部行走与转向对泡沫轻质土的影响可以忽略。

3 底基层施工工序转换研究

(1)路拌法石(二)灰土底基层

常规路拌法底基层施工的工艺流程:闷灰→铺筑灰土→检查调平整型→补灰→翻拌、粉碎→稳压→找平整型→碾压成活→养生。路拌法施工中,第一次闷灰量一般掺量为总参量的40%~60%,用于降低土体的含水量与土体的砂化处理,闷灰时间为一周左右,翻拌次数3~5 次。

灰土的铺筑:常规采用载重汽车运输,路基划格堆土的方法,推土机推平,平地机整型。因泡沫轻质土顶存在台阶,且泡沫轻质土强度只有0.8 MPa,载重汽车在泡沫轻质土顶面行走与转弯对泡沫轻质土会产生破坏,其影响程度是需要予以考虑的。

灰土补灰与翻拌:泡沫轻质土顶部设有防水土工布与土工格栅,且底基层作为调坡层,其厚度由0~30 cm,采用机械进行现场翻拌无法精确控制各个部位的翻拌深度,翻拌深度不够会导致灰土拌和不均匀,翻拌深了会破坏土工布与土工格栅以及泡沫轻质土顶部。

在泡沫轻质土顶部采用路拌法施工缺点较多,无法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顺利实施。

(2)厂拌法石(二)灰土底基层

底基层石灰土采用厂拌法集中闷灰、拌料,粉碎均匀,检测灰剂量、含水率合格后,直接运输至现场后铺筑。

厂拌法的优点:解决了路拌法的现场二次掺灰、现场二次粉碎的工序,在厂内集中拌制可以采用现代设备集中粉碎,集约化生产有利于控制灰土的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控制场尘污染。

厂拌法的缺点:增加了土源至拌和厂、拌和厂至现场的运输,需要设置拌和厂的场地,并配备相应的拌和设备,投资相对于路拌法要有大幅增加。

铺筑:为保证泡沫轻质土台阶处边角不被损坏,铺筑时采用推土机前向铺筑,载车汽车须行走在已铺设灰土的位置,采用推土机初步推平,从而避免对泡沫轻质土边角的破坏。

整平碾压:泡沫轻质土顶部存在0~30 cm 的台阶,其顶部铺设石灰土调坡层会导致层厚大于20 cm,超出规范允许厚度,碾压时无法保证碾压质量;顶部厚度小于10 cm,低于规范允许厚度,容易形成薄层起皮现象,无法保证质量。这是厂拌法和路拌法均无法解决的问题。另外因泡沫轻质土台阶而导致的各仓之间不连续,不利于机械化施工,工效较低,且易对泡沫轻质土边缘部位产生损伤。

(3)混凝土结构调坡

泡沫轻质土顶部底基层施工最大的问题即是台阶问题,解决台阶问题才能保证上部水稳及沥青路面的铺设平整度及质量,采用常规方法施工底基层无法解决台阶问题,可以先消除台阶,进而保证上部结构层的施工。

采用低标号混凝土可以解决顶部纵坡、横坡问题,同时也可以避免对泡沫轻质土的破坏。

采用C15 混凝土进行调坡,混凝土调坡层最小厚度8 cm,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可以保证混凝土密实与强度,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收坡,可以解决大部分泡沫轻质土顶部台阶,并保护泡沫轻质土边角,如图3 所示。

图3 混凝土调坡后泡沫轻质土顶面

C15 混凝土的比重较石灰土比重高1/2, 会增加泡沫土上荷载,混凝土平均厚度约18 cm,单位面积增加的重量只有很小,相当于每平米增加了1.3 kN,对基础影响很小。

采用C15 混凝土调坡其造价相对于石灰土会较高一些,但混凝土调坡受雨水天气影响相对石灰土会小,只有不下雨的时间空隙3~4 h 即可施工。混凝土运输车可以直接上泡沫轻质土顶面,也可以采用泵车进行浇筑。

(4)水稳调坡

水稳作为路面基层材料,其生产均为拌和站集中生产,现场摊铺形式,在生产本身具备优势。水稳不需要在现场进行二次拌和,不会产生对基底的破坏。

水稳摊铺厚度可以从10~20 cm 范围内作调节,局部位置可以放宽至25 cm。对泡沫轻质土顶部的台阶可以采用水稳直接进行调坡,分两次调整台阶。第一次10~25 cm,在其上再进行第二次调坡,达到顶部横坡与纵坡条件。

采用水稳直接调坡存在分仓区块较小,需逐仓进行调坡,同时台阶未完全消除前对泡沫轻质土的边角保护难度较大,重型机械的行走会对边角产生破坏。调坡水稳无法采用摊铺机铺设,无法采用推土机作业,碾压时压路基分别进入各仓存在困难。同时不利于水稳的大面积施工要求,存在工效较低的问题。

在普通道路纵坡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水稳进行调坡,因为纵坡不大,只需要解决横坡问题,道路纵向可以通长施工,不存在对泡沫轻质土台阶的影响。

(5)混凝土、水稳组合调坡

根据泡沫轻质土自身特点,顶部台阶的情况,利用混凝土与水稳各自的优点进行组合调坡。

一次调坡:一次调坡采用混凝土进行调坡,消除大于8 cm的台阶部位。并对泡沫轻质土边角进行保护,为大型机械设备行走提供相对平整的场地。

二次调坡:采用15 cm 水稳进行二次调坡,整型出顶部的纵坡与横坡,便于进行下一层水稳层的正常施工。可以采用摊铺机械进行机械化作业,保证水稳基层的施工质量与效率。

4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对比,可将泡沫轻质土顶部台阶处理工艺归类为下表1,通过对比可知,5 种调坡方式以素混凝土+ 水稳调坡方式最优。

表1 泡沫轻质土顶部台阶处理工艺分析对比

该工程为收费站广场,路面宽126 m,处于两处高架桥中间,纵坡、横坡较大,尤其是横向分仓较多,产生大量的台阶,需要采用合理的调坡方式施工以保证道路的施工质量。该工程即采用平均厚度为18 cm 素混凝土与一层15 cm 水稳进行两次调坡,最好的保护了泡沫轻质土,同时保证了施工工效。

摘自:城市道桥与防洪

隧道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隧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隧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隧道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凡本网来源注明为非隧道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该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仅作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回复限1000字以内!)

加载更多...


隧道网手机版
隧道网微信公众号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