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统计数据
1. 1 运营数据
截至2024年12月31日 ,我国有61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运营总里程11949.7km ( 其中有7个城市开通地面电子导向式胶轮系统176.2km ) , 若不含电子导向胶轮系统线路 , 则为58个城市 , 运营总里程11773.5km 。具体城市及线路情况见表1 [1] 。各制式轨道交通开通城市数量统计如图1所示。
注 : 总里程不含电子导向式胶轮系统和既有铁路市郊列车线路 (即铁路利用) 的里程 , 若含此2部分线路 , 总里程分别为11949.7km 和12467.8km;APM为自动旅客捷运系统。
图 1 各制式轨道交通开通城市数量统计
2024 年新增开通线路25条( 段) , 新增运营里程约为979km 。新增运营线路最长的城市是西安 , 新增109.4km ,包括92.2km 的地铁和全长17.2km的云巴;其次是苏州 ,地铁线路增长105.9km;北京、上海、武汉、 成都、广州、郑州、青岛、无锡、合肥、贵阳新增地铁线路长度超过30km。1969-2024年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情况见表2及图2。
注 : 2024年珠海有轨电车被拆除 ,本年度核减。
1. 2 数据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 ,有9个城市( 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深圳、武汉、重庆、杭州、南京) 运营线路里程超过500km ,线路长度挤身世界城市前列 ,有28个城市的运营线路里程超过100km ,逐步形成网络化运营格局。
( a) 开通里程
( b) 开通线路数量和城市数量
图 2 城市轨道交通历年开通里程及线路数量和城市数量
2024年开通运营线路较2023年有所增加 ,基本为上一期建设规划批复建设的项目 。运营线路长度增加最多的仍是地铁制式 ,增加830km;其次是市域快轨系统 ,增加58km;低运量系统中增加最多的是APM及云巴 ,增加12km 。城市轨道交通各制式运营里程及其占比如图3所示 。 由图3可以看出 ,地铁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制式 ,市域快轨系统线路里程增长有所减缓 。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运营里程及其占比如图4所示 。 由图4可以看出 ,低运量系统制式更加多样化 ,有轨电车制式占比 68% ,仍占主导地位 , 电子导向胶轮系统发展较快。
图 3 城市轨道交通各制式运营里程及其占比
2024 年获得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批复的城市和项目较2023年有所减少 ,经初步统计 ,仅有《 成都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 ,在双碳战略及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背景下 ,体现出国家对大规模建设地铁持审慎批复的态度 。在开通运营的9788.3km 地铁与轻轨线路中 ,地铁线路里程为9498.3km , 因建设造价和运营成本高引起重视 ,各地逐步关注已开通线路基础设施的运营维保以及以地面和高架敷设方式为主的低运量系统的规划建设。
图 4 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运营里程及其占比
2 行业技术发展特点
2. 1 政策动向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影响范围广 ,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 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对一段时期内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2024年7月 , 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化都市圈 培育行动 ,稳步推进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建设 ;充分利用干线铁路提供城际列车服务 ,优先利用既有线网资源开行市域( 郊) 列车 ,沿通勤客流主廊道有序新建市域( 郊) 铁路 ,推动小编组、公交化运营 ;探索中心城市轨道交通 向周边城镇延伸 ,鼓励采用大站直达等停靠方式 ;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 郊) 铁路、城市轨道交通“ 四网 融合”发展 ,实现“零距离”换乘和一体化服务 。在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地铁网络基本成网的背景下 ,加快建设市 域( 郊) 铁路、合理延伸中心城区地铁线路、探索以快慢线结合为代表的多交路运营组织方式、加快不同系统间网络融合等将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重点。
2) 2024年3月 , 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 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 ,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 ,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 。我国部 分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经过多年运营后 ,不少设施设备存在更新换代的迫切需求 。此外 , 随着客流的增长 , 部分线路的设施设备已难以满足运输需要 ,效能提升也是运营单位面临的挑战之一 ,存量设备的更新改造将是未来行业内需要重点研究的任务之一。
3) 2024年1月 , 国家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工作的通知》,部署 提升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 ,提出各地要推动将适老化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纳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城市公 共交通规划等 ,明确适老化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改造目标任务 。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督促运营单位为新投 入运营的公共汽电车、地铁列车、客运船舶、客运列车、航空器等配备相关无障碍设施设备 ,优化窗口人工服务和 志愿服务 ,打造老年旅客特色服务品牌 。适老化改造是城市轨道交通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必然要求 ,也是 国家打造银发经济的重要支撑。
4) 自2020年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后 ,低碳、节能减排成为各行各业的热点话题和发展方向 ,构建 低碳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将成为指导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各项建设的中心思想 。2024年2月 ,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 年版)》;2024 年 3 月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 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 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的通知 ;2024年5月 , 国务院印发 《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 国发〔2024〕12 号);2024 年7月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 制度体系工作方案》;2024年7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发布 。上述文件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密切关联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集约化运输、零排放运行的特点 ,符合绿色交通发展理念 ,将成为交通领域绿色发展的排头兵 ,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装备、绿色能源等将成为未来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
2. 2 技术创新及成果
2024 年度 ,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共有 9 项工程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分别是 : 南宁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 期工程( 科园大道—平乐大道) 、成都地铁7号线工程、上海市轨道交通15号线工程、青岛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 无锡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北京大兴机场线工程、广州市轨道交通9号线工程、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工程、深圳市 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 。本届获奖项目涵盖了地铁、市域快轨和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 。另有1项获奖项目是与快速公交系统(BRT) 合建的电子导向胶轮系统工程 ,即盐城市BRT/SRT( 简称“超轨”) 中运量公交建设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创新技术不断涌现 ,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技术创新重点围绕提升系统性整体效能、绿色低 碳化发展、强化安全韧性管理水平、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轨建设等方面开展。
城市轨道交通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首次实现不同制式系统的互联互通 ;建造技术实现了对富水、岩溶、泉域、瓦斯等复杂严酷环境条件下深大地下空间设计理论及施工工艺的突破 ; 地铁车站装配式建造技术在长春、北京、青岛、无锡、广州、深圳等城市应用 ,提高了地铁建造的工业化水平 ;首创 地铁车站预制叠合结构体系 ,实现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的永临合一 ,提高了工程质量 ,降低了工程造价 ;不间断运 营状态下的建造及更新改造技术的应用 ,保证了既有轨道交通在近接施工区的正常安全运营 ;安全韧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在安全标准和管理措施上持续深化 ,应急指挥系统、基础设施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使得实时预警和风险评估变得更加高效 ,整体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绿色低碳技术贯穿全生命周期全专业 ,创新并应用地下工程热环境理论方法、高效空调系统、复合屏蔽门通风空调系统、新型蒸发冷凝系统、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近零碳车辆基地、可再生能源供电、分布式光伏、超大规模渣土低碳资源化利用等技术 ;持续探索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及智慧化转型 ,智能调度系统和数据分析的应用提升了运营效率 ,减少了能耗和成本 ;智慧运维安全体系、能源管理、 智慧基础设施体系、智慧技术装备体系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正在广泛应用于列车调度、乘客流量 管理和故障检测等方面 ,使得运营管理更加智能高效。同时 ,行业仍需面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诸多挑战 ,行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应以“便捷、高效、安全、绿色、经济”为总体原则 ,并在规划及系统制式、绿色低碳技 术、安全韧性技术、数智技术、效能提升技术、人文化技术、系统化技术及标准化技术等方面持续发力 ,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2. 3 低运量系统
低运量轨道交通承担大城市地铁网络的补充 , 中等城市乃至Ⅱ型大城市骨干交通、休闲旅游观光等功能 ,是我国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越来越受到行业及社会的重点关注 。除了应用较多的有轨电车外 , 电子导向胶轮系统、导轨式胶轮系统、悬挂式单轨近几年在国内相继得到首次应用 ,部分线路运营效果良好。
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建设过程中 ,要因地制宜、因城而异 ,结合道路交通运行情况、道路网络特点、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居民出行方式、现状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与面临的问题等因素综合考虑 ,行业内应积极探索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道路以及其他公共交通系统的融合路径 ,打造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 , 同时因地制宜地制定 线路技术标准 ,降低建设与运营成本 ,提高投资效益。
2. 4 轨道+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将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之间有效融合、联动建设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关键要素 ,未来低空经济如何赋予城市轨 道交通系统新的发展动能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2024年年初以来 ,青岛、合肥、深圳、济南、苏州等地积极响应国家发展需要 ,率先尝试开展“轨道+低空经济”业务 ,集中利用无人机对线路设施设备进行巡检 。无人机可以有 效克服地面障碍物的限制 ,从多个角度对巡检部位进行识别和检测 ,搭配高精度、智能化的感知设备 ,提高作业效率 ;无人机体积小 ,便于携带 ,起降方便 ,且随着我国无人机技术的不断成熟 ,其使用成本降低 ,为无人机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无人机在轨道交通领域主要发挥辅助运营的作用 ,而非直接参与旅客运输任务 , 目的在于提高作业效率 ,及时消除隐患、排除故障 ,保障运营安全 ,这一模式的应用场景相对简单 ,技术成熟 ,将是近期我国“轨道+低空经济”的主要应用模式。
3 结语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将继续保持显著增长 ,但增速放缓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将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降本增效、既有线及线网层面的更新改造将成为重点研究方向 ;此外 ,打造更便捷、高效、安全、绿色、经济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将成为近期指导相关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则。
注 : 文中数据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