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馆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书馆 > 工程档案

深圳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构想

作者:赵阳,李蓓蓓 , 顾新 , 潘晶  来源:隧道建设  发布:2024/7/8  浏览: + 放大字体 | - 减小字体

摘 要:按照轨道交通建设及其相关的发展特征,将深圳地下空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4个不同的阶段,即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以及高质量发展阶段。归纳深圳地下空间建设的主要成就有:建设规模位于全国前列、强有力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建成一批示范项目。总结深圳地下空间发展的经验是:以专项法规规范建设和管理、以政策创新鼓励地上地下统筹开发、以多层次规划引领空间合理布局。指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使命、土地资源紧约束条件的背景和持续的轨道建设是深圳地下空间发展的机遇;空间争夺现象明显、智慧化管理水平不高、空间品质有待提升和存在部分建设运营风险是深圳地下空间发展的挑战。深圳地下空间未来应聚焦更优化的空间使用、更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更智慧的建设管理、更可靠的风险防范和更前沿的技术探索。

0 引言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强调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标志着地下空间的发展已成为国土空间利用不可或缺的部分。深圳作为人地矛盾急剧紧张的超大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对解决土地紧缺、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城市承载能力,拓展城市空间,提升空间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1]。

为摸清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现状,总结发展的成就和问题,提出未来发展的对策,研究人员已对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开展相关研究。石晓冬[2]总结了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历程和特点,从地下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城市集约化发展、地下交通系统、地下空间深度层次的权属、综合管沟的发展及地下空间的利用等多方面展望了北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刘艺等[3]针对上海未来地下空间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近期应聚焦于城市更新和精细化管理,重点在更新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地下交通和市政等基础设施、深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和保护、地下空间工程技术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发展。黄毅等[4]将南京的城市地下空间划分为萌芽、初始化、规模化和网络化综合利用4个阶段,从规模、功能、空间分布和竖向分布来描述南京地下空间的总体态势,揭示了南京地下空间开发的区域差异。

近年来对深圳地下空间的研究主要包含开发适宜性评价、开发工程案例、地下空间规划体系、地下交通及地下轨道枢纽建设等方面。苏栋等[5]在归纳深圳市地质环境、地表环境、经济发展及地质灾害等特征的基础上,建立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并对深圳市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彭琦等[6]从典型地下空间开发工程的案例层面介绍了深圳地下空间建设现状,分析了技术创新及重难点,提出未来地下空间开发的建议。蔡玉军等[7]从地下空间规划的角度对深圳地下空间的规划体系、规划实施进行介绍,并提出改善建议。夏昌琼[8]分析了影响深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因素,进而从法律制度、组织体系、技术理论研究和投融资模式4个方面对深圳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改进的思路和建议。邓娜等[9]总结了深圳地下交通设施的发展现状与成就,从理念导向、规划体系、政策制度、智慧建设和评估机制5个方面评估地下交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龚腾等[10]、郄雪刚[11]研究了深圳以地下轨道枢纽及周边相关建设项目带动地下空间利用。

总体来看,横向对比其他城市,在深圳地下空间整体的研究中,兼顾梳理历史建设、现状建设特征以及提出未来设想的较少。因此,本文对深圳地下空间的历史和现状基础数据进行梳理,厘清发展历史,总结建设特征,指出深圳地下空间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新发展背景下深圳地下空间的未来展望,以期为深圳地下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同时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管理提供经验。

1 发展历程

深圳建市至今只经历了40余年的现代城市发展,但受城市快速扩张、轨道迅速建设、工程技术突飞猛进等要素的影响,地下空间的建设发展已经历了几个特征差异较大的阶段。其中轨道交通建设是影响深圳地下空间发展的核心要素。按照轨道交通建设及其相关的发展特征,结合城市与社会发展的背景,将深圳地下空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4个不同的阶段,即: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以及高质量发展阶段。

1.1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9年)

深圳地下空间利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城市发展主要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为主,地下空间以自发建设的地下停车库、设备房,具有人防功能的地下室为主。地下空间的特征为零星建设、独立建设、空间呈散点布局。

1.2 探索阶段(2000—2005年)

入新世纪,为解决原特区内日益拥堵的地面交通问题,为了使香港回归后与口岸地区快速串联,使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建设通车。在轨道一期建设的站点周围,以轨道为核心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开始出现,华联地下街、罗湖火车站地下空间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同时,深圳开始尝试有规划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期间编制了《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规划(2000—2010年)》、《深圳市地铁一期工程沿线各站点地上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等规划,奠定了规划引领地下空间发展的模式。同时,在土地出让方面,对车公庙地下空间的使用权单独出让,对全国地下空间使用权出让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1.3 快速发展阶段(2006—2012年)

随着深港合作的进一步深化,特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快速增长。但在经济飞速跨越的背后,制约深圳经济发展的矛盾正日益凸现,“土地、空间有限难以为继”是限制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城市立体化发展迫在眉睫,这个时期的城市立体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轨道交通二期工程的建设和通车,全市开通的地铁线路增加至5条,深圳地铁正式进入了轨道网络化的时代。地下空间开始以轨道站点为核心进行规模化的发展。在顶层设计方面,编制了《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2006—2020年)》,重点引导系统性、综合性的利用地下空间。出台了《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暂行办法》,对地下空间的部门管理、规划编制、权属范围及获得、权属登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尝试。

1.4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

随着深圳城市发展进入“存量优化”时代,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基本稳定,轨网规划也逐步稳定。随着轨道交通三期、四期、五期工程的持续推进,相关利益主体对立体城市建设认知的加深和建设经验的积累,深圳地下空间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地下空间的发展主要以轨道交通为骨架,以重点片区的综合一体化开发为特征,进行成片的高质量建设。以前海片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为代表的全市重点新建片区大力发展地上地下一体化建设。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背景下,编制了《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2020—2035年)》,全域全要素地对地下空间进行全市层面的指引,提出实现地下空间资源的高效率、高品质、系统性和可持续利用,打造充满活力的立体城市全球典范的规划目标[12]。在立法方面,2021年修订了《深圳市地下空间管理办法》,全链条、全要素规范和完善了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用地供应、建设管理和安全使用等相关环节,推动了地下空间治理模式的精细化转变。

2发展现状与经验总结

2.1发展现状

2.1.1规模与功能

因全市地下空间普查数据尚未公布,本文通过对全市建筑普查、竣工验收等相关数据的综合梳理进行分析,估算出地下空间开发规模。截至2020年底,全市地下空间面积约6900万m2,人均地下空间面积约3.9m2(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空间分布详见图1。其中,地下停车设施占比80%,地下轨道交通设施占比11%,地下商业设施占比2%,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占比1%,地下其他设施占比6%。

图1 2020 年深圳市地下空间现状分布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建设,地下空间的建设竣工量显著提升。从2005年增长不到50万m2/年,到2017年增长达到峰值700万m2/年,增长规模超过10倍,具体增长规模详见图2。近5年年均地下空间平均增长面积达600万m2/年,位于全国前列。

图2 2004—2020 年全市地下空间总量变化趋势图(不含轨道交通设施、地下管线和管廊)

从增长数据来分析,深圳地下空间增长的规模现阶段已呈现增长放缓的趋势。随着深圳城市高质量存量发展时代的到来,地下空间将进一步提高空间品质和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

2.1.2 空间分布

空间分布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由原特区内向外逐步扩展的分布。空间分析显示,原特区内(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盐田区)占全市20%左右的行政区域面积,集中了全市超过45%的建筑类地下空间规模,地下空间密度远远超过原特区外地区。究其原因,一是原特区内城市建成度较高,建设用地紧缺,建设用地立体开发需求更大;二是轨道建设密度较高,以轨道站点为核心的连接联通、综合开发契机较多。

2) 与轨道站点高度耦合的分布。全市现状轨道站点800m范围内建设用地面积占全市建设用地面积的31.5%,分布了全市43.2%的建筑量,80%的地下空间建设规模。基本可以得出地下空间的分布与轨道交通站点分布高度关联的结论。

3) 以浅层利用为主的竖向分布。从利用深度来看,95%的地下建筑物位于浅层空间,即地表下0~15m。地下建筑最深为6层,最大埋深近40m。中层利用以轨道交通车站、区间隧道为主。

2.1.3 主要成就

1) 建设规模位于全国前列。根据《2021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统计,截至2020年,深圳地下空间总规模名列全国前6。考虑到深圳建设用地规模不足1000km2,基本可以判断,深圳地下空间的建设密度、地下/地下建设比例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2) 强有力提升了城市承载力。一方面是市政设施。全市超过10万km的管线布局在地下,支撑城市正常平稳运转。为了更好地释放地面空间,探索了变电站和水质净化厂等市政厂站的地下化建设。另一方面是地下轨道交通对城市效率的提升。截至2023年底,深圳已运营城市轨道线路超过560km,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轨道网络骨架,其中已建和在建的地下线路占比达85%以上。深圳作为小地盘、高密度发展的典型城市,能承载2000万左右的经济活动人口,地下空间开发对于城市承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建成了一批地下空间示范项目。近年来,为促进土地紧约束条件下的城市发展,建成了一批地下空间创新项目。一类是占地面积较大的市政设施,核心目标是释放地面空间、完善城市功能。例如:占地面积4.6万m2的布吉水质净化厂,在这个大规模、全地下的水质净化厂上盖建设公园,有效缓解了片区公共空间匮乏的状况;福田高铁站作为全地下火车站,在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周边其他功能单元的互联互通。另一类是为优化城市慢行系统用来提升轨道站点周边活力的地下商业街项目,如通道超过1.5km、客流量大于10万人次/d的连城新天地地下商业步行街。

2.2经验总结

深圳是我国地下空间发展重要的试验场,深圳地下空间的快速发展源自高密度城市对地下空间的众多需求,也得益于地下空间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等一系列管理体系的建构。

2.2.1以专项法规规范地下空间的建设和管理

2008年深圳市政府出台《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暂行办法》,注重地下空间开发全过程的程序设计和可操作性,对全市地下空间管理体系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土地供应政策改革、强区放权改革等发展背景的变化,该办法已不能完全解决地下空间管理机制的问题,地下空间的管理出现了规划体系不健全、土地供应制度不完善、管理职责不清晰、集中开发缺乏政策支撑等诸多问题。2021年,深圳市修订完成并出台《深圳市地下空间管理办法》,在6大方面进行地下空间管理升级与制度创新,以适应新的城市发展需求:1)推进基础调查和信息平台建设,精准掌握底数;2)完善地下空间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统筹;3)科学实施用地管理,彰显地下空间资源属性;4)注重集中开发设计,提升区域整体功能;5)规范管理建设,全方位落实规划要求;6)严格使用管理,提升安全防护水平。

2.2.2以政策创新鼓励地上地下统筹开发

为促进地上地下空间统筹开发,深圳在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1)容积率改革。针对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的开发,在《深圳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修订中,引入“容积”概念,将地下空间中的规定建筑面积纳入“容积”统一管理,明确地块容积=地上规定建筑面积+地下规定建筑面积,地块容积率=地块容积/地块面积。2)立体分层出让。针对包含公共设施和经营性的复合功能,按照区分功能、分层出让的方式予以供应,即立体空间以层为单位,根据其用地性质办理出让手续。3)地价鼓励政策。2019年新出台的《深圳市地价测算规则》将地下空间调节系数从地上建设用地的0.5降到0.3,并通过“基础修正系数”调节体现对实体经济和民生领域政策的倾斜,进一步加大对立体空间开发利用的支持,鼓励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2.2.3 以多层次规划引领地下空间合理布局

1) 在总体规划层面。已经公示的《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2021—2035年)》是深圳第3版地下空间专项规划。主要从地下空间平面与竖向管控、地下空间开发布局指引、地下设施分类指引、地下空间防灾减灾、分区利用等方面,对地下空间的资源利用进行管控与指引,进而支撑全域资源观视角下的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2) 在分区层面。罗湖、盐田、龙岗、龙华等区编制了分区专项规划,重点研究空间资源、利用方向、利用规模、重点开发地区,分区的地下空间规划作为全市专项规划的补充,对区内地下空间开发进行指引。

3) 重点开发片区层面。罗湖金三角、福田中心区、华强北片区、宝安中心区、深圳湾超级总部片区、坝光片区等片区均开展了地下空间规划或相关规划研究,研究内容侧重于开发规模、主导功能、公共空间以及步行通道等内容,大部分规划以刚弹结合的方式指导下层次地下空间的设计与实施。

深圳市地下空间相关规划编制列表见表1。

3 发展机遇与挑战

3.1 发展机遇

3.1.1 新时期的城市使命带来地下空间发展的重要契机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深圳发挥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叠加意味着深圳需要在城市发展、建设、治理等多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出有效、适宜的中国城市发展之路。针对这一重要历史使命,《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2021—2035年)》(公示稿)提出了“努力实现地下空间资源的高效率、高品质、系统化和可持续利用,打造充满活力的立体城市全球典范”的总体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将是深圳地下空间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的重要议题。

3.1.2 土地资源紧约束条件决定持续发展地下空间的必要性

深圳是典型的小地盘、高密度超大型城市,2020年5月发布的《深圳市第3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结果显示,深圳建设用地占比面积已接近全域面积50%。土地资源紧约束条件被列为限制深圳城市“四个难以为继”发展问题的首要问题。一方面要破解发展困局,另一方面也要保障城市生态、人居环境品质。存量盘活、高质量发展是深圳发展的必要途径。在此背景下,《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探索了用地规模结构和建筑规模结构“双调控”政策,来引导城市空间秩序,以期形成内涵式发展、精明增长的自我约束[13]。在此背景下,向存量要空间、向三维要空间成为破解深圳发展空间不足的主要路径,地下空间将发挥更多功能载体的作用。

3.1.3 持续的轨道建设是地下空间高效发展的先决条件

地下轨道交通是地下空间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一方面作为有效缓解城市地表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成为世界特大城市向地下索要空间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围绕地下轨道交通站点建立地下步行系统,串联地下商业、地下停车库以及地面空间,带动其他地下空间发展。《深圳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6—2035年)》提出了全市城市轨道建设1335km的目标。轨道五期建设任务超185km,建设完成后里程将突破800km。据统计,已有轨道线路地下敷设比例超过90%,且后续线路因地面、地上轨道噪音较大,占用道路交通空间等问题,大部分线路也将采用地下敷设的模式。大规模且持续的地下轨道建设,带来地下空间高效发展的先决条件,围绕轨道站点的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将不断提升地下空间利用水平。

3.2 发展挑战

3.2.1 日趋饱和,空间争夺现象明显

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和存量土地开发的不断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日趋复杂,平面和竖向上设施对空间的争夺日趋激烈。中心城区主要道路下方浅层地下空间的利用趋于饱和,新建设施与已有设施在竖向空间的设置上存在矛盾,部分设施近距离交叉穿越的建设成本和风险增加。尤其是公共领域的设施,如不同轨道线路之间、轨道与综合管廊之间对空间的争夺,导致部分设施不得不选择其他路由进行建设。另外,建设时序的差别也导致道路的反复开挖,影响城市正常生活秩序。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地下空间布局的设施类型越来越多,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且存在多头管理或管理缺位的问题[14]。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建设过程中地下空间工程与地上工程之间、地下工程项目之间缺乏衔接,不仅难以实现地下工程之间应有的互联互通以及地下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还制约了土地资源整体使用效能的提高。

3.2.2 基础薄弱,智慧化管理水平不高

相比上海、广州等城市,深圳对于地下空间基础信息的掌握和智慧化管理有所欠缺。1)城市地质调查缺位,缺乏地下不同深度的地质信息。在全国超过10个城市完成城市地质调查的情况下[15],深圳城市地质调查工作较为滞后,系统性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深层地下空间利用等工作难以开展;2)地下空间现状信息数据掌握不全,地下空间现状信息系统尚未建立,地下建筑物、地铁、交通设施、市政设施、人防工程、综合管廊等各类现状基础信息仍在有关职能部门和建设单位手中,缺乏对数据的整合与梳理,不利于地下空间规划的精准编制和地下空间的统筹协调;3)地下空间三维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尚未搭建,地下空间的规划管理仍然停留在二维平面阶段。

3.2.3 吸引力有限,公共空间品质有待提升

据估算,目前深圳地下空间商业设施的建筑面积约300万m2,但商业空间的品质参差不齐。以丰盛町、连城新天地为代表的地下商业是全国地下商业街的典范[16],而类似华强北地下商业街的吸引力却比较有限。除商业空间外,其他地下公共空间也存在整体环境品质不高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使用者的体验和感受考虑较少,服务配套设施布设不完善、人流吸引点缺乏、立体慢行系统连通不便捷、细节设计人性化不足等,主要原因是缺乏详细的空间设计。

3.2.4 建设运营面临部分风险

地下空间利用的风险主要在于空间的密闭性、不可见性所带来的安全隐患[17],主要包括:地质环境风险、开发技术风险和运行维护风险。根据深圳地质情况判断,有可能引发安全隐患的地质环境风险包括:断裂带、地基承载力、岩溶、地下水、海水入侵、地震液化等。开发技术风险和运行维护风险主要在于管线老化引发的坍塌、火灾、水灾、恐怖袭击、人员聚集拥挤踩踏等方面。

4 未来构想

在粤港澳大湾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发展背景下,深圳如何解决目前地下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以小地盘、高密度城市成为城市空间统筹使用和管理的典范,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4.1 更加优化的空间使用功能

4.1.1 厘清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

作为宝贵的国土空间资源,地下空间具有可逆性差、可见性低等特征。深圳在城市土地资源紧约束条件下,需要厘清保护和集中开发的区域,主要从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条件、地下空间使用对敏感生态空间的破坏风险及战略预留等方面综合考虑,审慎开发。地质条件主要考虑地基承载力、岩土体类型、岩溶、地下水、断裂带和海水入侵等,对不同要素的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地质条件不适宜地下空间开发的区域,保障工程安全;对生态敏感性空间的判断主要考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的区域、水源涵养区域以及水土保持重要的区域,避免因地下空间开发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战略预留是为了保障重要的公共区域性设施空间,避免因为非公共项目的开发影响城市结构性工程。

4.1.2 拓展适宜功能,促进空间立体利用

随着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深圳在未来发展中的人地矛盾将愈发突出。应用地下空间进行空间功能的拓展是提升城市空间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除现有变电站、水质净化厂等市政基础设施外,未来应将更多适宜的空间功能转入地下布局,包括能源储备、地下物流系统、休闲娱乐设施、地下水库、工业生产等。设施的地下化布局将进一步有效释放地面空间,提升地面空间环境。

4.1.3 强化规划设计,提升空间品质

随着地下空间规划的设计手法愈加成熟、开发技术愈加先进,地下空间的环境也更加宜人,将以人活动为主的空间建设成为连接畅通、尺度宜人、采光自然、标志清晰的场所。

4.2 更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4.2.1 围绕法规,探索具有示范意义的政策和规则

围绕《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轨道交通站城一体综合开发、地下空间整体开发等方面的创新政策,推动精细化设计、高品质开发和地下公共空间建设等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探索适宜地下空间整体开发模式的地上、地表、地下空间的设权方式和出让方式,保证地下空间建设的整体性和连通性。

4.2.2 锚定位置,完善相关规划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是解决现阶段地下空间规划悬挂于常规规划体系之外、缺乏法定地位的重要时机。针对深圳构建的“两级三类”空间规划体系,即总体规划(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分区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地下空间规划也应形成总体层面的专项规划—详细规划—规划设计方案的完整规划链条。全市专项规划侧重整体统筹,对全市地下空间发展的战略目标、分区管控、布局规则、重点地区、重要路由进行安排,有效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必要时,各行政区(功能区)可编制专项规划,安排本区域内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增强精细化管理的力度。重点发展地下空间地区编制详细规划,重点对开发强度、建设规模、使用功能、出入口位置、连通方式等要求作出规定,作为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规划依据。鉴于地下空间的复杂性和明显的工程特征,可借鉴详细蓝图制度,编制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方案,增加可实施性。

4.2.3 搭建平台,建立可实施性的统筹机制

针对深圳地下空间布局设施类型多、涉及管理部门多的特征,在市级层面建立重大地下空间项目的建设实施协调机制,重点对规划市政交通管线廊道的布局和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地区内规划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大型市政管线和管廊的建设实施进行综合统筹和协调,以解决多头管理、缺乏协调的问题,有效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科学决策。

针对深圳地下空间建设主体多、地块小的特征,建立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地区的管理协调部门和技术协调团队长期跟踪的“双协调”机制,协调沟通规划、建设、交通部门和连通单位,对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地区项目实施方案、工程建设实施进行协调,主要协调项目建设时序空间预留等问题,从而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以及地上地下空间的整体开发。

4.3 更具智慧化的建设管理

在传统的地下空间规划管理工作中,经验决策占据主导地位。在安全隐患识别、评估、预警和安全事故联动处理方面,需要加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信息化的支撑。智慧化管理是地下空间规划精细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4.3.1 补齐基础数据短板

于智慧化的建设管理,扎实的基础数据是底盘。1)深圳要在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中补齐短板,快速推进全市层面“空间、资源、环境、灾害”多要素的城市地质调查,搭建三维地质模型,支撑地下空间规划利用。重点开发地区层面,以片区、项目为单位进行地质勘探,为地下空间项目建设、风险管控提供保障。2)摸清家底,全面开展地下空间基础信息调查工作。对现有综合管廊、管线、轨道交通设施、建筑类地下空间及其他地下空间进行三维空间范围、权属信息、潜在风险的调查普查,开展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估和动态监测,实现信息互联共享,支撑地下空间精细化管理与建设。

4.3.2 搭建智能管理平台

通过搭建和应用地下空间信息平台,整合地质基础、现状、规划等全链条数据,指导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下空间规划审查、建设项目审核及日常管理审批等工作,判断地下空间的指标管控、限制要素、功能布局及需求情况等,引导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

4.4 更具可靠性的风险防范

制定灾害应急决策流程,明确从平时的防范、预测、反应到灾害发生时应采取的必要措施,明确发生灾害时所能调动的物资配备、避难所数量、受容人员数量等内容,对关键基础设施防护及重大危险源次生灾害提出相应的工程防护措施,将地下空间安全管理纳入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统筹协调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监督检查管理工作。加强地下空间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对地下空间利用潜在风险点进行定期排查,建立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实现灾害监测数据、灾情信息、灾害风险信息和应急管理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

4.5 更前沿的技术探索

4.5.1 基于无人驾驶的地下交通圈功能

深圳地下交通目前以载客轨道为主,地面交通以货物运输为主,大量挤占了地面空间、降低了城市道路环境品质。未来,随着无人驾驶、5G通信等技术的日趋成熟,在地下建立高效、安全的交通系统是解决未来城市拥堵,提升通行效率的重要举措,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将是地下空间拓展的重要领域。

针对深港跨境货运的持续稳定需求,近期可谋划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地下物流系统,研究全自动化地下物流的地下专线模式,研判系统及相关通关配套设施实施的可能性。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日益加强、物流需求逐步提升,远期可谋划建立服务于整个城市群的城际地下物流干线模式和整个湾区的物资供应。

4.5.2 深地科学的研究

深地实验室用来研究深地岩石力学、深地地震学、深地医学等前沿学科。深圳未来可以依托光明科学城、西丽湖科教城等高校、机构等进行深地实验室建设,研究深地低辐射、超重、岩石等对人及生物的影响,深地微生物学、深地材料学、地震预报等前沿学科。

在地下一定深度,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菌群特征会有一定变化[18]。以现有经验来看,深地医学对哮喘、气管炎、鼻炎、咽炎、支气管炎都有积极的疗效,更多方面如生物疗法、健康恢复方式也在逐步探索中。深圳未来可以结合全市新建医疗科研机构探索地下深地环境对人和生物的影响,利用地下空间环境中某些固有特性的医学效应改善、治愈特殊疾病。

5 结论与讨论

1)按照轨道交通建设及相关的发展特征,将深圳地下空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4个不同的阶段,即: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9年)、探索阶段(2000—2005年)、快速发展阶段(2006—2012年)、高质量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

2)深圳地下空间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建设规模位于全国前列、强有力提升了城市承载力、建成了一批地下空间示范项目。总结其他城市可借鉴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专项法规规范地下空间的建设和管理、以政策创新鼓励地上地下统筹开发、以多层次规划引领地下空间合理布局。

3)结合深圳地下空间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应具有更加优化的空间使用功能、更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更具智慧化的建设管理、更具可靠性的风险防范和更前沿的技术探索。

4)深圳地下空间是高密度超大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实践案例,但关于深圳地下空间规划和管理还存在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如:在全域资源观下深圳特色的地下空间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需要加大哪些要素的力度进行保护。进入存量时代,地下空间要素可以与地表、地上空间合力进行立体二次开发,如何开发也有待实践项目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翟佳佳,沈志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理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20(32):12.

[2]石晓冬.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历程与未来[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2(7):1088.

[3]刘艺,朱良成.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现状与展望[J].隧道建设(中英文),2020,40(7):941.

[4]黄毅,濮励杰,朱明.南京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历史、现状及区域差异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8(12):69.

[5]苏栋,黄茂隆,韩文龙,等.考虑城市地质环境影响的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J].地学前缘,2023(4):514.

[6]彭琦,罗毅.深圳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及典型工程案例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1,17(3):673.

[7]蔡玉军,张宇.深圳市地下空间规划的若干思考[J].当代经济,2013(9):25.

[8]夏昌琼.深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3(6):14.

[9]邓娜,张正军.深圳市地下交通发展现状与规划思考[J].隧道建设(中英文),2022,42(12):1985.

[10]龚腾,高敏.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枢纽与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实践[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0(12):22.

[11]郄雪刚.深圳市轨道交通站点和周边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案例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8.

[12]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2018—2035年)[R].深圳: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1.

[13]丁强,邹兵,戴垠澍.存量发展背景下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的探索和思考[J].城乡规划,2021(1):27.

[14]油新华,何光尧,王强勋,等.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隧道建设(中英文),2019,39(2):173.

[15]姜杉钰,王峰.加快完善我国城市地质工作体系的若干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1,34(1):60

[16]余苑航,阎波.我国超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1,17(增刊1):1.

[17]翟越,宗燕燕,侯亚楠,等.城市地下空间全寿命风险分析与防控体系构建[J].地学前缘,2019,26(3):95.

[18]谢和平,刘吉峰,高明忠,等.深地医学研究新进展[J].煤炭学报,2022,47(6):2140.

隧道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隧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隧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隧道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凡本网来源注明为非隧道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该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仅作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回复限1000字以内!)

加载更多...


隧道网手机版
隧道网微信公众号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