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苗岭山脉腹地,黄百铁路贵州段三标段施工现场,一场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智慧革命”正悄然重塑传统基建模式。
“千里眼”:全域感知 穿透式监管
近日,在黄百铁路中院隧道施工现场,无人机盘旋于高空,搭载4K高清摄像头实时传回施工影像;隧道内壁安装的传感器网络则如同“神经末梢”,监测着围岩变形、瓦斯浓度等关键数据。项目团队依托隧道智慧管理平台,构建了覆盖“空中-地面-地下”的三维监控体系,实现施工全流程的可视化精准管控。
在隧道施工中,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安全风险尤为突出。新院隧道2号横洞内,智能摄像头与红外感应设备联动,实时捕捉作业面动态。一旦发现人员未佩戴安全装备或设备异常,系统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并将信息同步推送至管理人员手机端。
“火眼金睛”:地质透视与质量穿透
针对云贵高原岩溶地质的复杂性,该项目引入瑞士安伯格TSP303三维地质雷达与国产智能化钻孔成像系统,形成“长距离预报+短距离验证”的双重保障机制。
在新院隧道2号横洞隧道施工中,地质雷达提前45米探测到直径5.2米的隐伏溶腔。技术团队立即启动动态设计,采用“超前管棚 径向注浆”组合工法,将支护强度提升至设计值的1.5倍,成功规避塌方风险。
该项目还依托“党建 技术创新”,成立“博士创新工作室”,攻克取样系统、改性碳酸钙石粉混凝土、地质预报算法优化等5项技术难题,四大智能系统的深度融合,推动了黄百铁路贵州段三标段实现全方位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