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铁系统灾害风险概述
自然灾害都遵循“风险因素”→“风险事故”→“风险损失”的客观发展规律。
要想降低风险损失,减少风险事故,那只能在风险因素分析、评估上下功夫。
地铁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除了在规划、建设、试运行等阶段存在各种各样风险外,运营期的风险也不可忽略,而且往往是运营期造成的灾害,对社会民生的影响更大。
所以,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防治是安全运营的重中之重。
从现有的数据统计来看,火灾、列车事故、袭击、沉涝灾害是地铁运营期间会面临的主要灾害风险。
国家也在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城市地铁系统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是我国最规范的地铁风险管理系统。
但规范只涉及到了规划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与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对于运营阶段的风险管理还是缺失的。
这本规范,主要提供了3种评估方法:定性分析法、半定性半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
郑州此次洪涝灾害,地面上的洪涝灾害是造成此次地铁车站被淹的主要风险因素,虽说现在很多城市都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但在强降雨的极端天气下,城市排水系统、防洪能力明显不足。
这次事件也给我们予以警示,针对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及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还得加强。
目前国内外对地铁系统洪涝灾害的研究并不多见,现有的针对洪灾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基于历史灾情的统计分析法、基于多准则多指标的指标体系法、基于遥感影像的3S(GIS,GPS,RS)技术,以及基于情景模拟的情景分析法。
二、地铁系统洪涝灾害防控建议
1、地面沉降与洪涝灾害息息相关,对于地铁系统来说,处于地面沉降高风险区的路线,更容易遭受洪水灾害的侵袭,应当对地面沉降高风险区更注重洪灾风险的防控。
2、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大量的雨水就地消耗和利用,减少城市洪涝灾害。
3、对城市地铁线路进行分级,比如将中心城区划分为重点防护区,当有极端恶劣天气情况时,及时响应应急预案,停止运行。
4、对地铁车站进行分级,比如将中心城区车站、换乘站划分为重点防护车站,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
比如上海地铁2号线,在穿越黄浦江线路段时,在两端设置防淹门,在发生事故时能快速关闭。
设计上要求车站顶板和区间隧道等结构不允许渗漏水。
采取排水措施,地铁系统线路采取“高站位、低区间”布置,因此车站一旦进水将会聚集到隧道区间的最低处,因此在最低处应设区间排水泵站。
设置车站挡水板和车站防水门。
车站挡水板
车站防水门
5、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加强对地铁运营期间灾害的风险评估研究,运营方要加强响应应急预案的效率,切不可应急预案华而不实,毫无针对性、可操作性。
三、普通人面对洪涝灾害该如何做
1、养成每天看天气预报的好习惯,碰到极端恶劣天气就不要出门了。
2、家里常备桶装矿泉水,充电宝,蜡烛,手电筒,能量棒,压缩食品,消毒液,救生圈雨衣等,万一发生极端洪涝灾害造成停电、停水,待在家中等待泄洪。
3、地势低的家庭提前转移贵重物品,去地势高的避难点进行避难。
4、真像视频中发生的那种情况,车厢内的人应沉着冷静,齐心协力,有信号的第一时间发布求救信号,等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