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馆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书馆 > 工程档案

王振信访谈(17):打浦路隧道属于战备工程,称之651工程

作者:王振信  来源:资深专家王振信访谈录  发布:2021/3/26  浏览: + 放大字体 | - 减小字体

摘 要:上海打浦路隧道是一条保密的战备隧道,从建设到通车,都没有公开报道过。1965年,衡山路地铁试验工程基本取得成功。1966年初,“文革”还没有开始,打浦路隧道施工实际上就已经展开了。当时成立了上海市隧道工程公司,又叫4046公司,衡山路隧道叫60工程,打浦路隧道叫651工程,指的就是65年的1号工程。


上海打浦路隧道是一条保密的战备隧道,从建设到通车,都没有公开报道过。

1965年,衡山路地铁试验工程基本取得成功。1966年初,“文革”还没有开始,打浦路隧道施工实际上就已经展开了。当时成立了上海市隧道工程公司,又叫4046公司,衡山路隧道叫60工程,打浦路隧道叫651工程,指的就是65年的1号工程。

打浦路隧道长约1km多,外径10m,穿越黄浦江。为什么一下子从6m跳跃到10m呢?这是那个时期的发展要求。当年成立隧道局就是为了建设地铁和越江工程,第一条越江工程就是打浦路隧道。衡山路试验工程时,隧道公司一个大队下辖三个中队,具体安排是两个中队做,一个中队轮休,连续施工,保持不中断。打浦路隧道开工的时候,衡山路试验工程实际施工了一半,我就离开了,带了一中队到打浦路隧道,其他两个中队继续衡山路施工,直到完工。

当年打浦路隧道的设计,是一来一去的单洞双向隧道,那是我们穷人家想出来的穷办法,单洞双向,做一条隧道就可以了,建设两条费用实在太高,市里也真是没那么多的钱。当然,那时候汽车也少,从运行角度讲,已经能够满足要求了。但是单洞双向交通的通风问题怎么处理呢?路面板下面有送风道,天花板上面是排风道,新鲜空气从路面板下面上来,浑浊空气在天花板上面由风机吸走,我们把这个称之为“横向通风”。排风道在上面,距离太长,风机放在上面阻力太大,所以中间必须要做通风井。这条打浦路隧道最典型的就是4个工作井,浦西浦东各2个,当中两个井是通风井,就是黄浦江两边的那两个井。

1.盾构千斤顶;2.正面支撑千斤顶;3.刮板运输机;4.中心筒体式举重臂;5.转盘装载机;6.网格剖面;7.网格正面;8.密闭胸板

Φ10.22m网格盾构结构示意图

现在隧道都是单方向的,汽车一部接一部进来,汽车带动空气向前运动,这就是“纵向通风”,也叫活塞风。延安东路隧道开始是单洞双向通行,后来也改造为单洞单向了。长江隧道也是单洞单向,来去不搭界,总长7.5km,没有中间风井。

打浦路隧道直径10m,但是通行高度只有4m,这个设计是由当时的人防因素决定的。打浦路隧道跟衡山路隧道一样,属于战备工程,设计要求也一样,能够抵抗500磅的炸弹。当年的部队专家说,美国人手里最大的炸弹是500磅的,要了解500磅炸弹的爆炸后果,要通过试验才能知道。南京工程兵学院有专门的模拟爆炸实验室,连原子弹爆炸都可以模拟。于是他们就按照1:10的比例做一个圆环模型,模拟了500磅炸弹爆炸的效果。我们有了抵抗500磅炸弹的理论数据,具体怎么抵抗呢?一是,在隧道上方设计做一层混凝土板,叫作起爆层,炸弹碰到这层板就直接爆炸,不会钻下去了。二是,工程设计人员认为管片圆形断面较大,结构需要加强,就要加两根拉杆,路面板位置有一根拉杆,天花板上面排烟道位置也加一根,上下各一根。这样的设计,就使得施工吃苦头了。当时的盾构只能向前推,推着推着就会产生侧滚,拉杆也会跟着旋转。稍微旋转一点没关系,可以把“耳朵”割掉,另外再焊接“脚”上去(即牛腿),但是旋转再大,就没法纠正了。

上拉杆和下拉杆装好后,隧道净空剩4m。但是又马上出来一个相反的问题,根据原设计,打浦路隧道要通行无轨电车,市区无轨电车的触网离开地面4.5m,当时打浦路隧道直径做到11m也是没有问题的,但为了省钱,不敢做太大,只做到了直径10m;因为两根拉杆的原因,无轨电车的触网高度只有4m了。前提是人防加固,结果是电车受阻,公交公司说必须要4.5m,最后大家把矛盾交到市里去,互相交底牌,由上级做决定。结果呢,还是实践第一。我记得,我们在大世界附近地段做局部试验,把触网压到4m,看看无轨电车通行有没有问题,结果试下来,4m触网无轨电车还是照样可以通行。事情就这么解决了。

后来,我到美国去,看到旧金山有一条公路隧道,这条隧道通行无轨电车,净高也很矮,我很注意观察这样的事情。假如说现在再做打浦路隧道,管片没有拉杆,上面没有风道,就不会产生所谓的净高问题。那时候因为条件受限,造成了这个局面。后来再造第二条隧道就改革了,把拉杆取消。

出发井和到达井是另外的事情了,浦西出口没有选在外滩,而是打浦路,那个时候这里比较偏僻一点,这也是出于战备需要。现在隧道公司有GPST工艺,日本叫URUP工艺,也就是说两端的两个工作井也是不需要的了。

隧道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隧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隧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隧道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凡本网来源注明为非隧道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该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仅作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回复限1000字以内!)

加载更多...


隧道网手机版
隧道网微信公众号
╳ 关闭